绥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绥化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绥化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绥化市人民政府
2024年6月6日
绥化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加快恢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扎实做好绥化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缺什么、补什么”“因城施策、一圈一策”原则,按照“试点带动、典型引路、全面推开”路径,聚焦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
二、发展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是黑龙江省重要交通枢纽,全省六大客货运中转中心之一,哈尔滨以北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现辖3个县级市、6个县、1个区、160个乡镇。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5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2万人,增长60.7%。
(二)便民消费及民生保障基础建设良好。我市为单一市辖区城区,中心城区为北林区,目前,常住人口31.6万人,建成区面积约43平方千米,共有10个街道办事处,40个社区。建有便利店、综合超市、早餐店、菜市场、生鲜超市等商业网点6668个,建有运动健身、特色餐饮、养老、托育等设施2488个,能够较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及精神文化需求。中心城区森林步行15分钟覆盖率54.47%,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5.5%,社区卫生医疗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100%,社区中小学步行15分钟覆盖率25.4%,社区体育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10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2023年以来,中心城区规划停车位9500个,建设多处停车场,进一步满足群众停车需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24个小区、49栋楼,总建筑面积为29.99万平方米,目前,外墙改造工程、楼梯间改造工程、塑钢窗安装工程、楼梯间电气工程、水落管安装等工程已完成。同时,各类特色便民活动精彩纷呈。开展“约惠冰雪”“春服(福)秋收(寿)”“一刻钟便民生活节”“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发放政府消费券等各类特色便民活动,内需发展潜力持续释放。
(三)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12345热线归并整合民生诉求热线59条,增设医保、社保、供热等“专家坐席”,实现群众热点诉求当场办理,接通率、办结率、满意率均居全省前列。市数字政府运营中心启动运行,在全省率先完成数字政府项目建设并与省级平台成功对接。“绥化市大数据中心一期”入选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全省唯一),受到国家工信部表彰。
(四)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以“适老服务、就近办理”政务服务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推动社保经办机构与商超、药店、养老服务机构深度协作,探索构建“智慧社保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社保服务圈”,初步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助老生活圈”。启动12349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成立北林区助老公益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商户和老人数据资源、发放敬老服务卡、开办平价超市等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线上线下的家政、餐饮、医疗等生活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2023年,绥化市被评为黑龙江省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通过一年试点建设已形成较好的城市试点基础,但仍存在商业配套不均衡、服务业态不完备等问题。城市繁华地段社区网点较多,部分城乡结合部和稍偏离闹市区的地段社区网点少且分散;部分老旧小区商业网点设施陈旧,服务业态覆盖不全面,服务便利性有待提高。
三、基本概念
(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社区为创建单元,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以社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左右距离,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由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二)基本保障类业态。满足社区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务等基本消费需求业态,主要包括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维修点、洗染店、美容美发店、照相文印店、药店、家政服务点、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再生资源回收点等。
(三)品质提升类业态。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康、社交、娱乐、购物等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更高层次消费需求业态,主要包括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特色餐饮店、蛋糕烘焙店、新式书店、运动健身房、幼儿托管点、培训教育点、旅游服务点、保健养生店、鲜花礼品店、茶艺咖啡馆、宠物服务站等。
(四)发展形态
1.组团式或集聚式:以一个或多个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便民商业中心等综合性商业设施为核心,零散商业网点为补充,满足社区居民及部分流动消费者生活消费需求的商业发展形态。
2.街坊式或街区式:沿社区周边道路相对集中配置商业设施,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为主的商业发展形态。
3.分布式或分散式:受客观条件限制,利用分散的社区商业设施建设便民网点的商业发展形态。
四、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全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丰富便民生活圈商业服务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以人为本、保障基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满足居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生活需求,关注年轻人时尚消费的同时,兼顾社区老年人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充分体现便民利民惠民宗旨。
(三)集约建设、商居和谐。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盘活存量设施资源,集中建设新增设施,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倡“一点多用、一店多能”,避免大拆大建。营造商居和谐的消费环境,做到商业环境与居住环境相协调,业态发展和居民需求相匹配。
(四)创新驱动、多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商业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标准化、连锁化、特色化、智慧化、专业化发展,提供适合社区消费群体的多层次、个性化商品和服务。
五、工作目标
在北林区城区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2024年-2025年,每年建设5个生活圈,到2025年底,创建不少于10个生活圈,覆盖100%社区,实现北林区主城区全覆盖。同时,在试点基础上,做好三年推广期工作,持续扩大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在安达市、肇东市加快复制推广经验,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恢复和扩大消费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六、主要任务
(一)加强便民生活圈规划布局。加强统筹设计,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围绕便利消费、便民服务,明确便民生活圈商业网点规模、布局、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充分结合社区居民消费需求,合理优化网点,重点对城镇老旧小区、新建居住区、城乡结合部小区加强商业网点布局,满足居民便利生活和日常消费需求。指导北林区落实相关规划和标准,引导住宅和商业适当分离,商业设施和社区风格相协调,基本保障业态和品质提升业态相结合。(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二)补齐社区商业设施短板。对商业基础设施欠缺或者老化的社区,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因地制宜补齐设施短板,支持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箱式移动早餐售卖车、蔬菜直通车等便利设施进社区。对商业发展基础好的社区,鼓励改造提升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各类综合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交、文化、休闲等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在家门口“一站式”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三)优化便民生活圈商业业态
1.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优先补齐、优选、配强基本保障类业态。支持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维修点、洗染店、美容美发店、照相文印店、药店、家政服务点、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再生资源回收点等进社区,满足社区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务等基本需求。在确保安全合法前提下,鼓励社区便利店、超市等网点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保障生活必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北林区人民政府)
2.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根据社区发展基础和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鼓励发展特色餐饮、运动健身、保健养生、新式书店、教育培训、休闲娱乐、老年康护、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业态,推动商文旅融合,拓展社交化、特色化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3.提高品牌连锁覆盖率。鼓励品牌连锁企业将商业资源下沉社区,通过社区商业网点直营连锁及商业特许经营方式,输出品牌、标准、管理和服务,实现品牌化、规范化发展。鼓励大型实体零售企业开放门店资源,引进洗染、美容美发、特色餐饮等小店,叠加服务功能,降低进驻费用,增强微利业态经营可持续性。(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四)提升便民生活圈运营水平
1.壮大市场运营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集聚式发展。鼓励大企业输出品牌、标准、管理和服务,发展社区便利店、超市、理发店、餐饮店(早餐、快餐)等直营连锁,对形象标识、门店管控、设施配置、服务标准、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实行“六统一”。鼓励企业以大带小,在做好自营商超的同时,开放供应链、物流渠道及门店资源,为传统夫妻店、杂货铺提供集采集配、统仓统配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商业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标准化改造,推广先进冷链技术和设施设备,实行超市化、连锁化经营。推动平台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社区商户提供营销、信息、流量、数字化工具等免费或让利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店配宅配融合,加快配置社区团购必备的冷链等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物业企业向养老、托幼、家政、邮政快递、前置仓等领域延伸服务,形成“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便民生活圈的专业化、规范化运营管理。(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邮政管理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2.建立多方共商共管机制。整合街道社区、运营主体、市场主体、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力量,建立便民生活圈共商共管机制,共同参与便民生活圈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改造、业态调整等,加强环境整治和自律规范,实现服务规范、商户共赢、居民满意的良性循环。(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五)引导便民生活圈创新发展
1.推动便民生活圈数字化转型。引导社区实体零售企业与网络及电商企业合作,创建“实体店+小程序或APP”服务平台,推广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网订店取(送)、直播带货、自助售卖等新模式。加快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社区商业主体建设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智慧门店,开展数字化营销活动,实现线上消费线下体验。支持运营主体构建智慧服务平台(小程序或APP),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接入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功能,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搜索、信息查询、生活缴费、地理导航及线上发券、线下兑换等免费服务,打造集约式发展生态圈,推动接入智慧城市和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2.创建社区消费新场景。引导社区商业主体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支持在便民生活圈举办产品发布品鉴、小型线下推广会、创意集市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定制商品及服务,提升居民消费体验。加强商文旅消费跨界融合,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社区消费场景和主题文化街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六)增强便民生活圈服务能力
1.完善适老化服务。鼓励市场主体设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柜和体验店,保留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支付方式,提供简便易行、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推动老年服务中心做好助餐、代购等实物消费配供以及理疗养生、居家照顾、紧急援助等服务消费。加快建设改造一批充分兼顾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生活便利需要的无障碍服务设施,提高便民服务“温度”。(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财政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2.探索应急保供新路径。以社区为管理载体,充分发挥便民生活圈内多业态集聚优势,建立应急状态下生活必需品保供体系,成立应急保供队伍,健全应急保供机制。鼓励各类生活必需品市场主体特别是品牌连锁企业、菜市场加快转型,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北林区人民政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市长负责制,成立绥化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商务工作副市长担任,统筹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北林区人民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社区实行“圈主”责任制,成立相应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和完成时限,扎实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二)优化营商环境。按要求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规范服务业发展相关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推进服务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三)加强示范推动。建立示范推广机制,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体系化建设、规范化经营和创新型发展。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项目,按业态类别进行评价,对确定为绥化市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绥化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店的,予以授牌表彰。对建设推进效果明显、特色突出的便民生活圈组织观摩交流活动,及时总结可复制经验、案例,并在全市推广学习。
附件:1.绥化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
2.绥化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主要工作清单
相关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